上世纪90年代初,“方便面”这一顺应时代生活的产物,在中国大陆市场风靡一时,不管是充当家庭的“主食”,亦或是孩子们街头嬉戏玩耍时的“零嘴”,方便面都大受消费者的欢迎。
然而,20年后的今天,当人们再次提起方便面时,却鲜有当年的兴奋与喜悦,更多的则是对其“不健康”、“不营养”的指责与诟病,中国方便面市场总体规模也在2008年后一路下滑,方便面行业面临着“昙花一现”的危险,这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?日前,记者采访了国内方便面生产加工龙头企业——白象食品集团董事长兼CEO姚忠良,让我们听一下他的看法。
缺乏创新致中国方便面“后劲不足”
“人们对于方便面不健康的认知,一方面与行业的科普教育不足有关,也与行业内的竞争环境有关,但最终还是中国方便面行业的创新能力不足所致。”姚忠良一针见血的指出。
姚忠良表示,目前中国方便面企业大都围绕消费者的口味在竞争,从“红烧牛肉”到“老坛酸菜”均沿用了这一策略,企业在竭力推出新的口味满足区域消费者需求的同时,却忽视了产品内在的品质升级,尤其是在消费者对于食品安全、健康和营养的呼声越来越高的当下,这一问题显得更为迫切。
“可以这样说,过去是方便面的温饱时代,企业主要注重口味和规模,而现在是小康时代,企业应该转变思路,采取口味与创新并重,学会升级产品的品质,更好的满足消费者健康、营养的需求。”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秘书长邵薇也表示。
据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面制品分会统计,2011年中国方便面行业总产量为483.83亿包,销售额达到557.76亿元,中国已成为世界方便面第一大产销国。“在现阶段,中国方便面企业只要解决好创新难题,一定还会有更大的市场空间。”邵薇表示。
营养型方便面崛起欲“挽救危局”
在中国方便面总体市场遭遇增长放缓之后,一批民族面企也开始探索中国方便面创新的出路,其中最为代表性的成果当属“营养型方便面”的崛起。
“营养型方便面”在中国的缘起可以追溯到2003年白象推出的“大骨面”,这在当时的中国方便面市场算得上一个“里程碑”式的事件。
“当时的方便面市场基本上都是口味型方便面的天下,而白象大骨面则独辟蹊径,以全新的‘骨汤和面’工艺,主打营养、健康理念,受到很多消费者的欢迎。”业内分析人士表示。
随着白象大骨面产品的成功,国内许多方便面企业开始跟进,并被行业人士誉为“中国方便面的‘大骨面’现象”。2003年,白象在大骨面基础上再次升级,推出了“精炖大骨面”系列,该系列产品创新采用“骨汤泡面”的形式再一次触动了人们的敏感神经,并在第十六届世界食品科技大会上,代表中国方便面企业一举夺得“全球食品工业奖”。
当人们还倘祥在荣誉的幸福喜悦中时,白象再次加码营养型方便面市场,正式对外推出“野山菌猪骨面”系列。与“精炖大骨面”相比,该系列方便面突出了配菜的真材实料,添加了营养价值极高的野山菌等,营养价值更为丰富。
“中国方便面只有走出单纯的‘方便、美味’定位,走上营养、健康的道路,才能真正有创新的空间,才能给消费者带来更多惊喜和需求。”姚忠良表示。
未来:价格比拼向价值比拼转变
“与目前中国众多厂商围绕中低端产品进行价格战相比,外围成熟的方便面市场已经转向产品价值的比拼。”姚忠良介绍,在韩国、日本、新加坡等方便面市场,方便面已经成为民众日常重要的食物来源,且近十年来营养趋势非常明显。
不仅如此,提高产品的品质,加大产品的价值投入也成为行业企业的共识。行业人士表示,中国方便面企业应以消费者需求为重要依据,上下游企业统筹协作,从营销模式创新、品类创新、技术创新、管理创新等全方位成体系地不断创新和突破,开发出市场需要的新产品。
在国家《食品工业“十二五”发展规划》中,将2015年中国方便面的总量确定为1000亿包,发展目标为800亿元。“以目前的状况,价值型路线或许是中国方便面实现目标的关键所在。”姚忠良表示。